要限制人流手术?中计协1号文件引起轩然大波(2)
是流产手术,别变成绝育手术
在原新看来,干预流产可以算得上刻不容缓。
900多万的人流量对中国女性、尤其低龄女性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重的摧残,不但如此,低龄和婚前人流事关国家未来的生育能力。“从保护女性的角度来说,如此巨量的人流量,当然要干预,要进行生殖健康的知识普及、技术保障、应急服务、人文关怀和心理慰藉,这和生育率没有任何关系。”
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性行为发生前后的避孕保护措施,现在非常丰富和完善。但是,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谁提供咨询服务?谁提供这些避孕药具和技术?年轻人怎么获得这些知识和东西?原新说,现在这条路是断路的。
在我国,过去计划生育系统打造的7级技术和知识服务网络(国家、省、市、县、乡镇、社区、村民小组),可以把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知识和技术服务直接送到千家万户。但而今,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术普及送入家庭的最后一米,随着大部制改革和计划生育体制和机制演变,被被动的割裂了。
如果这一步“失守”,“麻烦”就到了陈素文那里。“干预”一词,在陈素文这样的临床医生看来,是规范手术、保护和随访,是尽力去补救,保护她们的生育力。
陈素文的职业生涯里,大多数时间在跟计划生育的临床工作打交道。简单讲,就是给不同需求的女性,按照其意愿,进行人流手术。
每个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会发生600~700台人流手术,陈素文每台都要向上级妇幼管理部门上报,并在术后对女性进行教育和随访。第一,是保证术后情况平稳;第二,保证进行避孕知识、流产危害的宣讲。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前荣誉主任委员程利南教授则提到了她们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人工流产后关爱(Post Abortion Care. PAC)项目,对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及时落实避孕措施,以及对今后的生育进行咨询指导,保护女性生殖健康。因为定位准确,PAC在避免重复人流,尤其是短时间内重复人流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陈素文说,这是为了传达一个最朴实的认知——“我的生育我做主,在想生育的时候,好好生;不想生育的时候,就避免意外妊娠的发生。”
在陈素文看来,“补救”非常重要,后期宣教也更为重要。
“女性接受的是一个流产手术,不能成了绝育手术。”陈素文强调。
悬崖边的中国人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人口净增加48万,出生人口1062万。而人工流产手术则做了900多万例,几乎达到了与出生人口相当的水平。
多位受访者亦提到了对这个数据的担忧,这其间不仅包含着对900多万未能出生的孩子的惋惜,还包括对900多万躺在人流手术台上的女性健康,尤其是她们的生殖健康的担忧。
陈素文向八点健闻提到了到其科室进行人流手术的人群:49%是未婚未育,其中的大部分年龄都在25岁以下,另有25%的女性则是因为胚胎停育而不得不进行人流的人群,这些人通常是想要孩子而不得的人群。
怀上了却不想要与想生却生不了的人群,正在成为躺在中国人流手术台上的主力人群,而这两者间,在统计上,却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关联,前者转为后者的概率令人担忧。
陈素文也向八点健闻提到:“我们做过统计,人工流产的次数越多,后期出现不孕不育的机会越大,即使能够生育,出现孕期的并发症,或者是分娩的时候难产等等情况的概率也会明显增加。也就是说,多次反复的流产对于将来的生育危害性很大,会有很多潜在的威胁。”
而根据吴尚纯与同事基于文献的汇总研究:人流手术中,25 岁以下女性所占比例为 47.5%,这些女性中,从未生育过的人所占的比例为 49.7%;55.9% 的女性不是第一次经历人流手术;45% 的重复流产时间间隔仅为 0.5-1.5 年;13.5% 的人经历过的流产数目超过 3 次。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年的一篇文章将其总结为:“我国人工流产具有3个特点:数量庞大、重复流产者占比高、年轻未孕的女性比例大。”
毫无疑问,这些数量庞大的人口流产手术,尤其是其中的重复流产,正在损害中国本就捉襟见肘的生育潜力。
在人工流产的并发症中,有着各种以不孕为结局的病变——输卵管阻塞、宫腔粘连……《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曾提到:“人工流产的次数越多,这些妇女所存在的与继发不孕相关的情况越复杂,妊娠结局越不容乐观。”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syfkyckzz.cn/zonghexinwen/2022/0215/1535.html